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史学理论学科的基本范畴,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与研究观念;
2. 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释历史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提高其理论素养;
3.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西方不同的史学思潮与流派,增强其对历史学的历史与现状的反思意识,并使其在史学的基本问题上具备一定的辨别、思考、批判与建设能力。
教学要求:
1. 注重从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出发,制定详细具体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有较强的对象性;
2. 注重从史学理论研究的发展状况出发,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视角和新的问题,有较强的前沿性;
3. 注重从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出发,力求通过科学的手段启发诱导学生去思考史学研究中的有关热点和难点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教材及参考资料:
本课教学选用的教材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宁可和汪征鲁合著的《史学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庞卓恒主编的《史学概论》。
为了配合教学的需要,使学生能够直接阅读一些史学理论的原著,提高其理解分析能力,逐步训练其理论思维,本课特选用邹兆辰教授编写的《史学理论文选》为教学的参考资料。本文选精选了一些史学理论的原著,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历史、中国学者论历史、西方学者论历史等。
课堂讨论: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按照五部分的教学中心问题一般组织两次课堂讨论。讨论计划安排如下:
第一次(第六周) :研讨历史是什么?
第二次(第十三周):研讨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历史?
作业、课外辅导及考试办法:
本课共有平时作业两次,一般结合上述两次讨论完成(讨论提纲及有关问题的综述。作业要求1500-2000字。
课外辅导由任课教师每周安排固定时间对学生的自学、作业及讨论进行直接的面谈,主要检查学生的课堂理解程度、自学及思考能力。
上述两次作业与课外辅导共30分,即为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
期末考试实行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试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知识,第二部分为理论分析。全部由题库中抽取。卷面考试成绩为100分,占总评成绩的70%。
教学时间:
课堂讲授15周;课堂讨论3周;复习考试2周;共20周,60课时。
第二部分 教学细目
(附复习思考题及讨论题)
引论 史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状况
(第1-2周)
一、史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二、史学理论的研究内容
三、史学理论在中西方的发展状况
四、学习史学理论的意义与方法
复习思考题:
1. 史学理论的主要理论范畴包括哪些?
2. 简述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特征。
3. 简述中国近代史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4. 简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创立及其代表著作。
5. 简述西方史学理论的变迁及当代西方史学的发展趋势。
第一章 历史本体论
(第3-8周)
第一节 历史是什么(上)
一、 鲁滨逊:历史是一种研究人类过去事业的广泛的学问。
二、 李大钊:历史就是人类的生活并为其产物的文化。
三、卡莱尔:历史是伟人的传记。
四、费 舍:历史是偶然事件的堆砌。
五、常识中“历史”一词的含义
复习思考题:
1. 历史与历史著述有何区别和联系?
2. 历史与史料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
3. 历史与历史学家之间有何关系?
第二节 历史是什么(下)
一、 历史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
二、 历史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三、 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
四、历史发展的动力来自诸多方面,但归根结底经济因素起
了决定作用。
五、 历史的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讨论题:在你看来,历史是什么?
复习思考题:
1. 自然史与人类史的区别何在?
2. 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历史的发展进程?
3. 历史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哪里?
4. 历史是谁创造的?
第三节 历史学与历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