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教学大纲的编定主要参考了1982年国家教委草拟的《世界现代史教学大纲》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部分以及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1995年编制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等。其主要特点是: 1.大纲项目完整具体、逻揖严谨、可操作性强。它不仅明确规定了本课程整体上的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科的基本理论,而且每一章都有本章的教育目的要求、基本知识内容,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安排和教法建议等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针对每章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目的中列出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基本能力和教书育人三项指标,在后面的基本知识内容、能力培养安排、教法建议和复习思考题中均作了具体陈述和相应安排。因此,本大纲不仅使每章的教学目的要求在本章其它几方面计划中得到落实,而且本课
程的教学目的也通过每章的具体计划得到了体现和反映。
2.大纲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其中提出的各项要求和拟定的教学措施不仅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同时还突出师范专业的特性,并且注意循序渐进。在能力训练安排中,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项目(查找资料、图片、数字,制作图表、地图,教具等),有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项目(小组讨论、集体研讨、小型学术讨论等),有培养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项目(阅读经典原著。收集史料,写读书报告、翻译外文资料、撰写小论文和作业等)。这些能力,是作为一名跨世纪的高等师范院校的合格毕业生缺一不可的。上述这些安排明确具体,且大多是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分小组完成,既保证了授课时间,又便于组织和指导,时间安排也比较灵活。同时,在上述安排中遵循了由法人深,由易到难、单项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兼顾,以及根据各章内容的不同特点安排项目的原则。
3.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贯彻教书育人的原则在大纲中占有突出地位。在总的教学目的要求和各章教学目的要求中,都针对本课、本章内容,相应规定了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战争观、和平与发展观等的政治思想教育;并在能力培养。教法建议、主要参考书目、复习思考题中有所体现。另外,在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时,大纲体现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一是思想教育与历史知识相结合。根据每一章的具体内容提出相应要求,把思想教育与所传授的知识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不生搬硬套,而是结合客观生动的内容把思想教育进行得充分彻底。二是从当代史本身的特性出发,将思想教育与现实相结合,增强思想教育的时效。
4.大纲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本大纲作为本课程的基本依据,除了已经包括本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之外,实用性是编制本大纲能否彻底贯彻执行的重要因素。根据以往的经验,本次大纲的修订工作,特别注意到了大纲的实用性,并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能力培养安排和教法建议详细具体,课内外学时比例既遵循了相对一致的原则又留有一定的余地。而且,主要参考书目丰富详实,包括参考教材、基本史料和重要专著,既便于教师的备课和教学,也便于向学生推荐阅览,是一套比较完整的学习参考书目。
一 课程总体教学目的:
①使学生系统了解世界当代史的发展过程,明了其间各种重大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不同阶段的基本特征。
②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分析世界当代史中的问题。
⑤使学主进一步掌握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判别、分析史料的能力;进一步掌握撰写学术论文的方法。
④结合本课程的内容,使学生能从全球范围的纵向与横向眼光,观察世界的发展变化,以及不同国家走过的不同发展道路。坚定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心,并培养他们要为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的历史责任感。
二 各章教学目的和思考题:
第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当代世界的历史性巨变
1, 教学目的:
要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历史发生的深刻变化,尤其是第二次大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发生的重大变革及其深远的历史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它加速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导致了当代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学会用辨证的、历史的眼光看待事物,分析问题。使学生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历史发展的主流,增强学生的时代感。
2,思考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历史性的巨变?
试述雅尔塔体制的内容及实质。
第二章 战后国际关系与两大阵营对峙格局的形成
1,教学目的:
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及变化。着重学习战胜国对于战争遗留问题的处置及其决策过程中的合作与冲突,认识美苏关系的演变、冷战的起源、两大阵营的出现及其对抗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的重要影响。
通过本章教学培养学生透过纷繁的国际关系,观察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实质及内政外交的内在联系。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对冷战这一特殊历史现象的分析,加强学生对战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流的认识。
2,思考题:
冷战的起源及冷战格局的形成。
战后盟国对德日处置的不同及其后果。
第三章 战后初期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经济建设
1,教学目的:
使学生全面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的建设以及存在的问题。重点掌握战后苏联国内政治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问题,正确认识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经济模式的利弊以及对东欧各国的影响。
培养学生初步的史料收集和整理、分析和运用的能力。结合本章内容,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出一国范围形成一个体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要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问题。
2,思考题:
如何认识斯大林模式?
试评赫鲁晓夫改革。
第四章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平衡发展
1,教学目的:
要求向学生全面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趋势及不同国家的各自特点。重点介绍冷战格局下各国的政府更迭、国内政策和经济发展状况。特别是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说明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状况并未改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体化趋势。
培养和训练学生收集编制专题书目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恢复和繁荣的客观现实,以及隐藏在这种繁荣背后的矛盾和危机。
2,思考题:
日本战后经济飞跃的表现和原因何在?
战后西德经济奇迹简评。
第五章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与民族独立国家体系的形成
1,教学目的:
要求使学生掌握殖民体系的瓦解与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民族独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掀起的空前高涨的民族解放运动,是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全面崩溃同步进行的,并且各国不同程度地取得了胜利,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民族独立国家。说明亚非拉民族国家体系的形成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件,从此,亚非拉民族国家体系与社会主义国家体系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学生了解当代世界各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必然性与进步意义,充分认识当今世界的发展进程和特征。
2,思考题:
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体系形成的特征。
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简述。
第六章 第三世界的兴起与两大阵营的分化
1,教学目的:
使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随着亚非拉独立国家体系的形成而逐渐崛起的第三世界在当代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说明第三世界的出现和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对于冷战时代两极格局的影响,特别是在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均出现分化瓦解的背景下,对于美苏关系的影响。使学生明确随着东西方关系的缓和,战后两极格局已经逐步向多极世界演变。
通过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并组织讨论扩大学生知识面及自学能力。注意向学生指出历史发展的合力作用,增强学生对世界一体化过程中日益明显的普遍联系性的认识。
2,思考题:
第三世界兴起与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简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第七章 世界科技革命的高潮及其社会影响
1,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战后科技迅猛发展的脉络及其影响,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科技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了解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社会各个领域带来的多样变化,充分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同时也要使学生了解伴随科技突飞猛进而日益明显的副面社会问题。
通过教学扩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开阔眼界,同时深刻领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2,思考题:
简述战后新的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及发展。
战后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八章 从经济繁荣到经济滞胀的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和文化
1,教学目的:
要求使学生正确认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在60-70年代由繁荣走向滞胀的历史轨迹,掌握资本主义各国在经济滞胀时期的国内社会政治状况。加深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模式以及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看待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起伏,深入领会关于资本主义的根本弊病的认识。
通过介绍各种经济理论使学生了解西方的主流经济理论,开阔思路,培养从实际出发分析和辨别各色理论的能力。
2,思考题:
麦卡锡主义产生的背景及危害。
欧洲共同体的产生及发展。
第九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改革和发展变化
1,教学目的:
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经济和政治民主建设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及其改革的经验教训。结合历史发展,着重说明苏联的解体并不意味着苏联历史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毫无成就,也不意味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让学生通过详实的史实说明苏联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率先尝试,其遭受挫折有其历史根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和建设作为二十世纪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其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场深刻的革命,是历史不可抗拒的潮流,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社会主义走向成熟的必然之路。在这前无古人的开创性的社会改造工程中,充满着困扰,存在着风险。但苏东剧变丝毫不能抹杀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两方面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同样也丝毫不能断言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终结。
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在阅读有关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培养学生从纷繁的事实中分析、总结和揭示事物本质,并加以评述的能力。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强化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的认识,坚定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2,思考题:
你认为苏联解体的根源是什么?
苏东巨变的历史教训。
第十章 发展中的民族独立国家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
1,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70年代以来亚非拉各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曲折复杂的发展进程及其不同的特点。说明由于各国因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其在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也不同。世界的多元化和一体化是相伴发展的。
安排作业使学生运用所学过的各种基本技能,结合时事热点撰写小的论文,巩固独立科研的能力。
2,思考题:
东盟的产生与发展。
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第十一章由两极走向多极的世界
1,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本世纪70-90年代是世界由两极逐步向多极转化、新旧国际格局交替的时期,了解世界格局演变的原因有多种方面,认识到1991年苏联的解体标志着战后两极对峙的冷战格局的最终瓦解,世界目前正处在重新组合的动荡时代。尽管现在世界政治经济均面临着诸多问题甚至冲突,但伴随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历史的主流已不可逆转,世界政治经济正日益显露着多极化的时代特征。
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指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观察当今世界的纷繁变化和瞬息万变,帮助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强化学生的时代感和社会责任心。
2, 思考题:
尼克松主义的背景和影响。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新特征。
三、教学的一般进度和课内外学时比例
本课程为学期课,总学时80学时。课外学时以240学时比较适宜。课内外学时比
例为1:3。具体进度和学时比例如下:
章节内容 |
课内外学时分配 |
前言 |
2-4 |
第一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的历史性巨变 |
6-18 |
第二章、战后国际关系与两大阵营对峙格局的形成 |
10-30 |
第三章、战后初期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经济建设及问题 |
6-18 |
第四章、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平衡发展 |
10-30 |
第五章、战后民族民主运动与独立国家体系的形成 |
6-24 |
第六章、第三世界的兴起与两大阵营的分化 |
8-24 |
第七章、世界科技革命的高潮及其社会影响 |
2-6 |
第八章、从经济繁荣到经济滞胀的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和文化 |
8-24 |
第九章、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建设与改革 |
10-30 |
第十章、发展中的民族独立国家在曲折道路上前进 |
6-18 |
第十一章、从两极走向多极的世界 |
6-18 |
四、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
1.基本教材:
(1)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94年。
(2)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第二、第三分册,北京师范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96年。
(3)国际关系学院编:《现代国际关系史参考资料(1945-58)》,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
(4)王斯德主编:《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2.参考教材:
(1) 徐天新等主编:《世界通史》当代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
(2) 王斯德等主编:《世界当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3) 李世安:《世界当代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主要参考书目:
(1)《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45—1952年多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1985年。
(2)苏联社会科学院主编:《世界通史》,第11-13卷,三联书店,东方出版社1984、1987、1990年。
(3)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
(4)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商务印书馆,1995年。
(5)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6)卫林等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大事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7)阿诺德·托因比等:《国际事务概览》,战后篇12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
(8)华尔特·拉弗贝:《美苏冷战史话》,商务印书馆,1980年。
(9)白建才:《美苏冷战史》,陕西师大出版社,1996年。
(10)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11)汤季芳编著:《冷战的起源与战后欧洲》,兰州大学出版社,1987年。
(12)雷明顿:《华沙条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
(13)洪育沂主编:《拉美国际关系史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年。
(14)余正梁等:《战后国际关系史纲》,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
(15)格罗塞:《战后欧美关系》,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
(16)陈乐民:《战后西欧国际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17)李铁城:《联合国的历程》,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
(18)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全10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
(19)张宏毅:《现代国际关系发展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20)W·F·汉里德和G·P·奥顿:《西德、法国和英国的外交政策》,商务印书馆1989年。
(21)斯米尔诺夫等:《东京审判》,军事译文出版社,1987年。
(22)施泰尼格尔:《纽伦堡审判》,(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85、1988年。
(23)弗拉迪米尔·德迪耶尔:《苏南冲突经历1948-1953》,三联书店,1977年。
(24)戴维·霍罗维茨:《美国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25)斯帕尼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商务印书馆,1992年。
(26)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上、下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
(27)时殷弘:《尼克松主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4年。
(28)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29)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7年。
(30)基尔萨洛夫:《美国与西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经济关系》,商务印书馆1978年。
(31)刘绪贻:《战后美国史》,人民出版社,1989年。
(32)张士智等:《美国中东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33)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34)谢显益主编:《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35)特鲁汉诺夫斯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外交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
(36)陈乐民主编:《战后英国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
(37)阿伦·斯克德等:《战后英国政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
(38)阿瑟·马威克:《1945年以来的英国社会》,商务印书馆,1992年。
(39)吴学成:《战后英国经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0年。
(40)布赖恩·拉平:《帝国斜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41)张锡昌等:《战后法国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
(42)阿尔弗雷德·格鲁塞:《法国对外政策1944—1984》,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
(43)夏普萨尔·朗斯特:《1940年以来的法国政治生活》,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
(44)宋成有等:《战后日本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
(45)王振琐:《日本战后五十年1945—1995》,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
(46)小林义雄:《战后日本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
(47)张健:《战后日本经济外交》,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48)丁建弘等:《战后德国的分裂与统一》,人民出版社,1986年。
(49)奥·鲍·鲍里索夫:《苏中关系,1945-1980》,三联书店,1982年。
(50)葛罗米柯等:《苏联对外政策史1945-1980》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51)戈尔巴乔夫:《八月政变》,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
(52)江流、陈之骅:《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53)陈之骅主编:《苏联史纲1953-1964》,人民出版社,1996年。
(54)陈之骅主编:《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55)彭树智:《二十世纪中东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56)吴秉真:《非洲民族独立简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
(57)肖尔茨:《“布拉格之春”前后》,新华出版社,1983年。
(58)山多尔:《匈牙利悲剧》,群众出版社,1982年。
(59)夏庆杰:《欧洲经济共同体》,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60)艾伦:《东南亚国家联盟》,新华出版社,1981年。
(61)王士录、王国平:《从东盟到大东盟——东盟30年发展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
(62)张锡镇:《当代东南亚政治》,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63)李琮:《第三世界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
(64)诺亚·卢卡斯:《以色列现代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
(65)林承节:《印度近现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66)李克弗莱斯:《印度尼西亚历史》,商务印书馆,1993年。
(67)梁守德等主编:《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68)张蕴岭:《欧洲剧变与世界格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