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l6809永利官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备份栏目

您目前的位置: yl6809永利官网» 备份栏目» 教学大纲

世界近代史

  一、学分与学时

  5学分。总100学时。

  

  二、授课对象

  大学本科二年级。

  

  三、教学目的

  本科生历史专业基础课,必修。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总目的和本年级教育目标,该课的教学目的主要如下:

  1、掌握基本知识  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经济、政治、社会、科技和思想文化的基本内容,重点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资料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及世界历史整体观的近代史体系结构。

  2、学习基本理论  帮助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近代史发展规律、整体历史观、现代化和“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加深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领会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了解一些西方有代表性的史学理论。

  3、提高综合能力  引导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新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资料、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打好从事本课程中学教学的坚实基础和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

  4、进行素质教育  结合本课程特点,着重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进行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提高学生对世界上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的思辨能力,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献身四化的历史责任感,以及面向世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现实责任感。

  

  四、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

  1、课堂教学:基地班、其他班均为80学时。

  2、课堂讨论:基地班3次,6学时;其他班2次,4学时。

  3、课外作业:基地班2次,其他班1次。

  4、复习考试:8学时。

  5、其他教学环节:约6学时。

  

  五、教学手段及教学建议

  1、教学手段:改变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加强课堂讨论和课外学习指导,调动学生自学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探索和尝试,在一些适合多媒体教学的章节,进行计算机教学、播放光盘和相关的录音、录像等相关的音像资料和组织观看世界名著影视片等,逐步加大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比例,以增加讲授的直观性、丰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加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2、教法建议:根据本课程各章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可分别采用历史比较分析法、详略结合与纵横交错讲授、以理论进行宏观分析、开课外专题讲座、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和课外学习、及引导学生参与部分教学活动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六、考核方式

  1、平时考核:基地班至少3次,其他班至少2次;各班平时考核均有期中考试,由任课教师安排;平时考核计入期末总成绩,占30-50%。

  2、期末考试:闭卷,自学部分约占期末考试的15%;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70%。

  

  

  七、教学内容

  导言(2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导言课,向学生介绍世界近代史的体系结构、基本线索、主要内容和研究概况,讲明本课程总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世界近代史的框架、基本线索和研究概况。

  一、世界近代史的学科体系

  二、世界近代史研究概况

  三、学习世界近代史的几个相关问题

  

  第一章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东西方世界(16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讲述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使学生了解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有革命与改革两种不同的道路,成功的例子只有走革命道路的少数国家,而改革的道路尚处于萌芽状态。通过对东西方关系变化的讲述,使学生明确列强通过殖民掠夺,加速本国资本原始积累进程,为走向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创造了条件;近代早期东方诸国由盛到衰陷入停滞状态,但尚未出现东方完全从属西方的局面;东西方的对等交流有了长足的发展,人类社会向着世界连接成整体的目标迈出了一大步。

  第一节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3课时)

  一、革命前的英国

  二、革命的进程

  三、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完善

  第二节  美国革命(3课时)

  一、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特点

  二、殖民地与英国矛盾的尖税化

  三、革命进程和结局

  第三节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5课时)

  一、旧制度的危机

  二、革命的主要阶段

  三、拿破仑帝国的兴亡

  第四节欧洲大陆国家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课时)

  一、  封建君主制的发展历程

  二、  开明君主制下的改革

  第五节  东西方关系的变化(2课时)

  一、资本主义早期殖民扩张

  二、东方诸国的变化

  三、西方世界优势的形成

  四、世界地区联系的加强

  

  第二章: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20课时)

  [教学要求]本章介绍英、法、美、德、俄等国的工业革命,19世纪上半期革命运动,以及在工业革命的直接影响和推动下,资本主义飞速发展,最终确立,并初步形成世界体系的历程。既要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工业社会取代农业社会的巨大历史进步作用,又要使学生理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伴随着殖民征服。在本章的教学中,以“资本主义早期发展中的革命和改革”为题组织课堂讨论,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法认识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第一节  工业革命(4课时)

  一、英国工业革命

  二、工业革命的扩展

  三、工业革命的世界影响

  第二节  19世纪上半叶欧洲的革命运动(3课时)

  一、20-30年代的革命运动

  二、1848年欧洲革命 

  第三节  欧美的民族民主运动和改革运动(13课时)

  一、英国1824—1867年的改革

  二、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改革

  三、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

  四、俄国1861年改革

  五、美国内战

  六、日本明治维新

  

  第三章   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14课时)

  [教学要求]本章介绍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方面加速发展,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体制基本定型的历史。使学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生产关系随之变化,垄断组织应运而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现代意义的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基本定型。各国政府为适应社会经济和阶级斗争形势的变化,先后进行了若干改革。在英、法、美等国,代议制和政党政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意义的资本主义在政治上也基本定型。在本章教学中,以“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为题组织课堂讨论,重点培养学生归纳重大历史发展趋势的能力。

  第一节  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5课时)

  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

  二、工业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

  三、垄断组织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趋向(7课时)

  一、  政治发展的趋势

  二、社会立法

  三、对外政策

  第三节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发展(2课时)

  一、欧洲的优势地位

  二、美国和日本的兴起

  

  第四章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8课时)

  [教学要求] 本章向学生勾画近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概貌;讲述殖民主义海外扩张、殖民征服、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不同时期的殖民手段对民族解放运动各个阶段的影响;重点使学生理解殖民主义的双重历史使命,即一方面对亚非拉各国进行残暴的奴役和掠夺,另一方面把这些国家和地区纳入资本主义发展轨道。另外,通过对亚非拉不同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讲述:使学生了解拉丁美洲早于亚洲和非洲发生资产阶级性质民族独立运动的原因;掌握亚洲历史上三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特点及趋势;认识资本主义列强瓜分非洲的三个阶段以及非洲各地反帝斗争的不同形式。通过课堂讲述与引导学生自学部分内容,使学生深刻认识近代世界历史上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及对当代的影响。在本章教学中,以“近代殖民主义双重历史使命”为题,组织课堂讨论。

  第一节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与独立后的拉美各国(3课时)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背景和概况

  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特点及意义

  三、独立后至20世纪初拉美各国的发展特点及发展趋势

  第二节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三次高潮(3课时)

  一、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三次高潮概况

  二、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

  三、亚洲的觉醒

  第三节  帝国主义瓜分非洲与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2课时)

  一、帝国主义瓜分非洲三个阶段的概况

  二、非洲各国、各地区反帝斗争的特点

  

  第五章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4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对工人运动兴起、社会主义思潮的活跃、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及巴黎公社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和理论基础,使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必然性以及马克思主义随着国际工人运动发展不断丰富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而认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完整的科学体系和世界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引导学生自学部分内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在资本主义稳定、发展、繁荣的环境里,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的新特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课时)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二、《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及历史地位

  第二节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1课时)

  一、第一国际

  二、巴黎公社

  第三节  第二国际(1课时)

  一、第二国际成立及分期

  二、第二国际的研究概况

  

  第六章   近代国际关系和第一次世界大战(10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讲授维也纳会议至20世纪初的国际关系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学生了解维也纳会议对近代国际关系格局产生的重要影响;把握一战前国际关系变化、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原因。特别是要引导学生认识,随着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帝国主义各国发展不平衡,他们之间的争霸和重新瓜分世界,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和特点。另外,通过剖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战争必然引起参战国的政治危机,使学生深入领会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和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培养学生分析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和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国际现象的能力。

  第一节  维也纳会议(2课时)

  一、维也纳会议召开的背景

  二、维也纳会议的中心议题及《总决议案》

  三、维也纳会议的意义和影响

  第二节 维也纳会议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关系(4课时)

  一、从维也纳会议到普法战争

  二、普法战争至19世纪末的国际关系

  三、20世纪初的国际关系

  第三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4课时)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进程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

  

  

  

  第七章   世界近代思想文化(6课时)

  [教学要求] 世界近代思想文化是世界近代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世界近代思想文化概况,了解近代主要的政治思潮及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引导学生不仅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而且从思想文化方面全面学习世界近代史;使学生认识近代思想文化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及在历史上的地位。

  第一节  近代政治思想(3课时)

  一、近代政治思想概况

  二、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

  三、19世纪上半叶的政治思想

  四、19世纪下半叶的政治思想

  第二节  近代文化(3课时)

  一、近代文化概况

  二、资产阶级启蒙时期的文化

  三、现代工业的兴起及其对文化思想的影响

  

  八、学生自学内容

  第四、五章部分内容。

  参考题目:

  1  分析拉美各国独立后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不前的原因。

  2  比较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三次高潮的不同特点。

  3  简述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过程。

  4  概述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分期和主要活动。

  5  如何理解巴黎公社的性质和巴黎公社的原则?

  

  九、重要思考题

  1  试评英国1688年政变。

  2  评美国1787年宪法。

  3  分析雅各宾专政的性质和历史地位。

  4  试析17世纪初至18世纪中东西方关系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5  比较德国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6  如何评价美国内战?

  7  比较彼得一世改革和俄国农奴制改革。

  8  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9  分析1848年欧洲革命的特点。

  10 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

  11 社会立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作用。

  12 文官制度形成的主要原因及特征。

  13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特点。

  14 比较印度1905—1908年革命运动与1857年民族大起义的不同特点。

  15 简析维也纳会议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

  16 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及性质。

  17 近代自由主义产生的背景及主要特征。

  

  十、重要参考书

  1 蒋相泽:《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商务印书馆

  2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3 王觉非:《近代英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

  4 张芝联:《法国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5 杨生茂:《美国史新编》,人民大学出版社

  6 丁建弘主编:《德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

  7 孙成木、刘祖熙:《俄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

  8 吴廷璆:《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

  9 萨尔瓦托雷利:《意大利简史》,商务印书馆

  10 郑家馨、何芳川主编:《世界历史·近代亚非拉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

  11 布劳恩塔尔:《国际史》,上海译文出版社

  12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2、3卷,世界知识出版社

  13 泰  勒:《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商务印书馆

  14 费舍尔:《争雄世界》,商务印书馆

  15 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政治思想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