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分与学时
3学分,总60学时
二、授课对象
大学本科一年级
三、 教学目的
本科生历史专业基础课,必修。该课的教学目的主要如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世界中世纪史发展基本线索,全面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从全球史观掌握人类封建社会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过程,为我国培养面向21世纪的教育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世界中世纪史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正确的分析的初步能力。
第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基本写作能力,使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四、 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
1、 课堂教学:基地班约56学时,其他班约54学时。
2、 课堂讨论:基地班1次,2课时。
3、 课外作业:基地班2次,其他班1次。
4、 复习考试:6学时。
5、 其他教学环节:4课时。
五、 教学手段及教法建议
1、 以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和参观教学等活动为辅。尽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2、 贯彻“两基一创”(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方针。尽量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
六、 考试方式
1、 平时考核:基地班至少3次,计入期末总成绩,占30%。
2、 期末考试:闭卷,成绩计期末总成绩的70%。
七、 教学内容
前言(4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前言的讲授,使学生对世界中世纪史这门课的基本内容有所了 解,
同时讲明本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一、 关于“中世纪”一词的由来
二、 关于世界中世纪的年代范围
三、 中古时期世界历史的概况
四、 学习世界中古史的意义
五、 学习方法
第一章 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发展(5-15世纪)(20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在西欧范围内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的历史过程,加深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
第一节:民族大迁徙和日耳曼人的建国(3课时)
一、 古代日耳曼人社会制度
二、 民族大迁徙和日耳曼的建国
第二节:法兰克王国和加洛林帝国(5课时)
一、 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和法兰克社会的封建化过程
二、 加洛林帝国的形成和统治
三、 法兰克国家封建制度的确立
第三节:西欧各国封建城市的兴起和十字军东侵(5课时)
一、 城市兴起
二、 十字军东侵
第四节: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英国和法国(4课时)
一、 诺曼征服和英国封建制度的确立
二、 英、法王权的加强和议会君主制的形成
三、 英、法百年战争和两国农民起义
第五节:中古的基督教教会(3课时)
一、 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二、 教皇权的盛衰
三、 教会的精神统治
四、 异端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第二章 俄罗斯封建国家(4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了解俄罗斯封建国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基辅罗斯国的建立和封建关系的形成
二、蒙古的征服及统治
三、莫斯科公国的兴起和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四、农奴制的加强和农民起义
五、沙皇俄国的早期对外扩张
第三章 阿拉伯帝国(3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了解阿拉伯国家产生的历史过程和伊斯兰教形成的历
史背景。
一、 公元6-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的情况
二、 伊斯兰教产生的和阿拉伯半岛统一国家的形成
三、 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及统治
四、 人民起义和阿拉伯帝国的分裂
五、 阿拉伯文化
第四章 日本封建国家(3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了解日本封建国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幕府政治的特点。
一、 古代的日本
二、 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三、 幕府政治
四、 封建统一国家的形成
第五章 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6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了解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历史根
源,从而加深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
一、 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
二、 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掠夺的开始
三、 路开辟的历史意义
第六章 封建专制时期的英、法(3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了解英国和法国专制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一、 英国
二、 法国
第七章 文艺复兴运动(3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了解西欧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人文主义的
杰出代表人物。
一、 5-15世纪西欧文化
二、 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和人文主义
三、 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
四、 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作用
第八章 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4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德国宗教改革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特点。
一、 15-16世纪初德国的经济状况
二、 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
三、 德国的宗教改革
四、 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
五、 欧洲各国的宗教发展和天主教的反动
八、 学生自学内容
1、 概述拜占廷帝国发展的历史。
2、 概述奥斯曼帝国发展的历史。
3、 概述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
九、 重要思考题
1、 叙述民族大迁徙的过程及意义。
2、 论述法兰克王国封建化过程。
3、 论述查理·马特采邑改革的内容和后果。
4、 阐述西欧封建庄园的特点。
5、 论述西欧封建城市兴起的原因。
6、 阐述西欧封建手工业行会的特点。
7、 阐述十字军东侵的原因、经过和后果。
8、 论述英、法两国议会君主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9、 阐述英、法百的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0、 论述罗斯国是如何形成的。
11、 阐述莫斯科公国兴起的原因。
12、 叙述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
13、 阐述伊斯兰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教义。
14、 论述阿拉伯人在文化方面的主要成就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15、 阐述日本大化革新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
16、 阐述英国16世纪圈地运动的起因、经过和后果。
17、 论述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经过和历史意义。
18、 论述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19、 评价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意义。
20、 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
十、重要参考书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
朱寰:《世界中古史》(修订本),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
马克垚:《世界历史》(中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商务印书馆, 1981年版。
恩格斯:《马尔克》,《马恩全集》第19卷,第351-369页。
恩格斯:《法兰克时代》,《马恩全集》第19卷,第539-563页。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马恩全集》第21卷,第448-458页。
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马克垚:《英国封建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蒋孟引主编:《英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年版。
艾因哈德:《查理大帝传》,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沃尔克:《基督教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凯撒:《高卢战记》,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科斯敏斯基:《中世纪史》第一卷,三联书店,1957年版。
谢缅诺夫:《中世纪史》,三联书店,1957年版。
波梁斯基:《外国经济史》(封建主义时代)。
琼图洛夫:《外国经济史》。
瑟诺博斯:《法国史》。
莫尔顿:《人民的英国史》。
洛赫:《德国史》
赫德:《意大利简史》。
扎波罗夫:《十字军东征》。
亨利·特罗亚:《一代暴君-伊凡雷帝》,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
梁士琴科:《苏联国民经济史》第一卷。
道润梯步:《蒙古秘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巴集列维奇:《蒙古统治时期的俄国史略》下册。
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希提:《阿拉伯简史》。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赛义德·菲亚兹·马茂德:《伊斯兰教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版。
西·内·费希尔:《中东史》,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古兰经》,(马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汪向荣:《邪马台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井上清:《日本历史》(上册)。
本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
王辑五:《1800年以前的日本》。
孙家堃:《哥伦布航海日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汤玉奇等:《哥仑布美洲探险记》,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埃·索蒂略斯:《哥伦布》,海洋出版社,1984年版。
朗格:《哥伦布传》,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奥西诺夫斯基:《托马斯·莫尔传》(杨家荣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安东尼娅·弗雷泽:《历代英王生平》(杨照明等译),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施托克玛尔:《十六世纪英国简史》。
吴泽义:《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李浴:《西方美术史纲》,辽宁美术出版社,198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