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简介:
现代国际关系史是研究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意识形态等相互关系的发展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使国际关系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错综复杂状况。本课程站在全球史观的高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研究国际关系领域中出现的重大的,对世界全局发生影响的历史事件的产生原因、发展过程和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以揭示人类社会日益形成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即全球化的进程。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现代国际关系史(1900-1945)中的重大事件并能够站在全球史观的高度,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做出符合历史发展的正确结论,从而深刻理解全球化进程。
在讲授过程中以史料说明问题,避免空谈泛论,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研究方法。
给学生一定的书目知识,在每个专题后面开列有关本专题的中外文阅读书目。要求学生通过练习初步掌握查找所需书目的方法。
三.学时安排:
①40学时(38课时学习,2课时考察),各章具体学时附于各章教学内容之后。
②要求学生的自学时间与课堂教学的时间的比例至少为3:1 。
四.教法建议:
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包括:
①教师讲授必要的基本知识,
②教师指导并要求学生阅读若干种专著,
③教师指导学生撰写读书报告,
④要求学生围绕某一个研究课题(最好是结合每个学生的毕业论文)查找参考书目。
五.考试方法:
包括对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读书情况,撰写读书报告,查找研究参考书目等内容的检查与考查;综合上述各方面的检查与考查成绩,确定学生的本课程最后成绩。
六.教学内容纲目和复习思考题:
导论 关于研究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几个问题(2课时)
一. 现代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研究对象
主要内容与特点
二. 研究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困难和方法
研究的主要困难
基本研究方法
三. 对内容的整体介绍
第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2课时)
一.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源的各种看法
苏联学者和中国学者的看法
西方学者对一战起源问题的看法
二.西方学者对一战起源的研究
早期西方学者对战争“责任问题”的争论
早期西方学者对战争基本原因的分析
当代西方学者的研究情况
三.如何认识世界大战的起源问题
大战的世界规模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直接相关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大国争霸斗争是世界大战产生的可能条件
世界大战是否可以避免及其原因
四.参考书目介绍
五.复习思考题:
1.如何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2.西方学者的研究有什么可取之处?存在什么问题?
3.如何认识列宁关于世界大战起源的论述?
4.如何认识战争与和平问题?
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安排—“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课时)
一.什么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体系的组成
华盛顿体系的组成
二.巴黎和会
主要战胜国对战后世界的考虑
协约国对德国的基本态度
对凡尔赛条约和凡尔赛体系的分析
三.华盛顿会议
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
对华盛顿体系的分析
四.对国际联盟的评价
五.参考书目介绍
六.复习思考题:
1.如何认识凡尔赛条约和凡尔赛体系?
2.华盛顿会议及其评价。
3.如何评价国际联盟?
第三章 苏俄初期的对外政策和热那亚会议(2课时)
一.“和平法令”
“和平法令”的主要内容及列宁对“兼并”的定义
列强对“和平法令”的反应
二.苏德签订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
苏俄与德国的停战谈判
苏德和平谈判的过程
苏俄党内的争论及条约的最后签订
三.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与热那亚会议
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热那亚会议
拉巴洛条约
四.参考书目介绍
五.复习思考题:
1.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现实意义。
2.如何评价热那亚会议?
3.拉巴洛条约评价。
第四章 20年代的欧洲和平问题(4课时)
一.德国赔款问题的解决
鲁尔危机
道威斯计划
杨格计划与胡佛缓债令—赔款和协约国债务体系的崩溃
二.欧洲安全与洛迦诺公约
什么是洛迦诺公约
洛迦诺公约的历史背景
对洛迦诺公约内容的分析
对洛迦诺公约的评价
三.国际联盟的裁军活动
四.非战公约
五.参考书目介绍
六.复习思考题:
1.如何认识道威斯计划?
2.洛迦诺公约与20年代欧洲和平的关系。
3.如何评价国联的裁军活动?
第五章 20年代的中国与东亚政治(2课时)
一.华盛顿会议后日本外交政策的改变
“币原外交”的内容及其实质
“田中外交”
二.20年代的中国与列强
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对列强的冲击
美、日在华势力的发展
英国对中国的让步政策—“圣诞节备忘录”
三.参考书目介绍
四.复习思考题:
1.“币原外交”的实质及与“田中外交”的关系。
2.分析列强对华让步政策。
第六章 绥靖政策研究(4课时)
一.对绥靖政策研究情况的介绍
国际史学界对绥靖政策的研究状况
国内史学界的研究
什么是绥靖政策
二.绥靖政策的起源
三.绥靖政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系—从局部战争走向全球战争
德国的毁约扩军与英法的纵容态度
意埃战争与英法的纵容政策
西班牙内战与西方的“不干涉”政策
慕尼黑协定—绥靖政策的顶点
二战前夕英国对波兰的政策
四.美国中立法的实施及其实质
五.参考书目介绍
六.复习思考题:
1.如何认识绥靖政策的起源?
2.慕尼黑协定评价。
3.试对美国的中立法进行分析。
4.分析绥靖政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系。
第七章 中国抗日战争与国际关系(6课时)
一.列强与九一八事变
世界经济危机与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列强对事变的反应与国联的消极态度
英国与史汀生声明
一二八事变与英美态度
列强、日本与李顿报告书
列强纵容日本的原因及其后果
二.英国“政治绥靖”日本政策的初步形成
英日互不侵犯条约的提出
“天羽声明”与英国的反应
英国“政治绥靖”日本政策的形成
三.列强与中国的币制改革
美国的白银收购政策与中国的货币危机
李滋—罗斯代表团与中国的币制改革
承认“满洲国”方案的破产
四.抗日战争的爆发与布鲁塞尔会议
列强对日本侵华战争的反应
不肯制裁日本的国联大会
布鲁塞尔会议及其评价
五.英日关于中国海关的非法协定
津秦海关问题
江海关问题和英日关于中国海关的非法协定
六.天津租界危机与“有田—克莱琪协定”
租界危机的爆发
有田—克莱琪协定及其评价
七.英国在东西方推行绥靖政策的比较
八.参考书目介绍
九.复习思考题:
1.如何认识英国在东方对日本实行的绥靖政策?
2.试分析绥靖政策在东西方实行的不同特点和原因。
第八章 三国同盟形成始末(2课时)
一.柏林—罗马轴心的形成
二.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和意大利的加入
三.德意钢铁同盟
四.德意日三国条约分析
五.参考书目介绍
六.复习思考题:
1.试析三国同盟形成的原因。
2.试析三国同盟的特点。
第九章 30年代的苏联外交(2课时)
一.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实行
二.集体安全政策的实行
苏联与国联
苏联在欧洲寻求集体安全
三.从集体安全到“中立自保”政策
苏联对英法苏谈判的态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苏日中立条约
四.对苏联30年代外交活动的评价
五.参考书目介绍
六.复习思考题:
1.如何认识苏联从寻求集体安全到实行中立自保政策的转变?
2.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苏日中立条约。
第十章 美日关系研究(3课时)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美日关系
亚太地区成为美国扩张的又一中心
门户开放政策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美日关系
美国对21条的态度
兰辛—石井协定
三.建立战后“新秩序”中的美日关系
巴黎和会上的美日冲突与妥协
华盛顿会议上的“协调”与对日“抑制”
四.20年代美日关系的发展—从协调到不协调
五.30年代的美日关系
满洲危机与史汀生主义
美国的白银政策与日本的从中渔利
日本退出裁军会议和扩张海军政策
美国与抗日战争的爆发
罗斯福“隔离”日本的思想
六.通向珍珠港之路
日本的南进态势美国的“先欧后亚”战略
美日谈判——逐步摊牌
七.参考书目介绍
八.复习思考题:
1.试析史汀生主义。
2.如何分析美日谈判?
第十一章 反法西斯大同盟形成的若干问题(3课时)
一.英美结盟的曲折过程
美国从中立到经济援助英国
英美军事结盟的过程
“先欧后亚”大战略的形成
二.美英中的合作
中美英三国合作建议的提出
丹尼斯的使命
英美援助中国和制裁日本
三.美英苏同盟的形成
苏德战争的爆发与英苏关系的改变
美苏关系的发展与租借法案用于苏联
胜利计划
四.参考书目介绍
五.复习思考题:
1.试析“先欧后亚”战略。
2.试析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大同盟的形成原因和各国间的矛盾。
第十二章 战时外交若干问题(4课时)
一.大西洋宪章——盟国战争目的宣言
二.阿卡迪亚会议——先欧后亚战略的再次确立
三.德黑兰会议——关于开辟第二战场的斗争
四.雅尔塔会议——大国对战后的安排与冷战起源
五.波茨坦会议——最后的胜利
六.参考书目介绍
七.复习思考题:
1.试分析英美对开辟第二战场的态度。
2.分析雅尔塔体系与战后国际局势的关系。
3.比较联合国与国际联盟。
4.分析冷战的起源。
期末考查:2课时
七.基本教材和基本参考书目:
教材:
1.蒋相泽主编:《简明现代国际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2.方连庆主编:《现代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方连庆等:《现代国际关系史资料选辑》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3.颜声毅等:《现代国际关系史》,知识出版社,1984年。
4.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上册,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
5.石磊主编:《现代国际关系史》(上下册),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
以上教材可以任选一种。
基本参考书目:
1.迪罗塞尔:《外交史1919-1978》,上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
2.维戈兹基:《外交史》,第三、第四卷,三联书店,1979年。
3.惠勒—贝内特:《慕尼黑—悲剧的序幕》,北京出版社,1978年。
4.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
5.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外交政策1932-1945》,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
6.帕特森:《美国外交政策》,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7.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
8.徐蓝:《英国与中日战争1931-1941》,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
9.齐世荣主编:《绥靖政策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10.吴伟、徐蓝:《从萨拉热窝到东京:两次世界大战》,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11.E.H.Car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World War 1919-1939. Hong Kong 1986.
12.G.M.Gathorne-Hardy, A Short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20-1938. OxfordUniversityPress,1939.
13.M.Gerge, The Warped Vision. Pittsburg,1965.
14.W.M.Jordan, Great Britain, France and the German Problem, 1918-1939. London ,1943.
15.Stephere Ambrose, Rise to Globalism: American Foreign Policy,1938-1980. New York,1980.
16.Marc.William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 reader. New York,1989.
17.各专题书目将在教学过程中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