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分与学时
4学分。总80学时。
二、授课对象
大学本科三年级。
三、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建立至今天的基本内容,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的基本进程,重大事件的评价,重要理论观点的评析,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等等;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方针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加强参与当前改革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通过各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读书、写作水平。
四、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
1、课堂教学:基地班约62-64学时,其他班约64-66学时。
2、课堂讨论:基地班2次,4学时;其他班1次,2学时。
3、课外作业:基地班2次,其他班1次。
4、复习考试:8学时。
5、其他教学环节:约4-6学时。
五、教学手段及教法建议
以课堂讲授为主,兼及课堂讨论、录影资料使用和教学参观的进行。
六、考核方式
1、平时考核:基地班至少计3次,占期末总成绩40%。
2、期末考试:闭卷,成绩占期末总成绩60%。
七、教学内容
导言(3课时)
[教学要求]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体系结构、基本内容和特点,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术动态,说明这门课的教学安排。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对象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 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7学时)
[教学要求]认识实现祖国大陆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意义;注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发展生产为中心进行社会民主改革的经验;认识和思考中国社会性质转变的过程;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特别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道路与和平赎买方法实现对私人资本主义改造的经验;探求我国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经济体制初步形成的原因、作用及对后来的影响。
第一节 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 国民经济的恢复(8学时)
一、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初步巩固,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
三、为恢复国民经济而斗争
四、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文教建设,外交工作的初步开展
第二节 国家计划建设的开始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9学时)
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发展民国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国家计划建设的开始
三、反对高岗、饶漱石反党篡夺权力阴谋的斗争,肃反运动
四、对外关系的新进展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参考书目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9-14节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所写有关注释
张闻天:《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提纲》(《张闻天选集》)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论人民民主专政》(同上)
《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不要四面出击》(同上)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同上)
《关于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同上)
《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同上)
《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同上)
刘少奇:《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刘少奇选集》上卷)
《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与政权性质》(《文献与研究》1984年第10期)
《关于中国怎样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问题》(《党的文献》1988年第5期)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刘少奇选集》下卷)
《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同上)
周恩来:《人民政协共同纲领草案的特色》(《周恩来选集》下卷)
《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周恩来选集》下卷)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同上)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上)
《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发言》和《补充发言》(同上)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同上)
陈 云:《统一财政经济工作》(《陈云文选》)
《为什么要统一财政经济工作》(同上)
《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几点说明》(同上)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发言》(同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6月6日)(《新华月报》1950年7月号)
《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1953年12月)
《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1953年12月1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15日至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中央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1956年2月24日)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新华月报》1950年3月号)
胡 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下)(中共党史出版社1986年版)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林蕴晖等:《凯歌行进的时期》(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思考题
1、试述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任务和战略方针。
2、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怎样提出的?
4、我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怎样实现的?有哪些经验和不足?
5、我国为什么能实现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6、简述“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建设的主要成就。
7、名词解释:
抗美援朝 过渡时期总路线 镇压反革命
“三反”“五反”运动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四马分肥”
第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17学时)
[教学要求]认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功绩;掌握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基本内容及意义;我国在这一时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及教训。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5学时)
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二、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三、民族区域自治的发展
第二节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6学时)
一、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二、“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左”倾错误的初步纠正与曲折
四、平定西藏的叛乱和西藏的民主改革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调整 阶级斗争扩大化(6学时)
一、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和调整方针的提出
二、阶级斗争扩大化和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
三、调整国民经济任务的完成
四、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
参考书目
《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15-16节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所写有关注释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同上)
《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上)
《介绍一下合作社》(《红旗》1958年第一期)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刘少奇选集》下卷)
《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上)
《中共中央向第八届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工作报告》(1958年5月5日)
周恩来:《知识分子问题》(《周恩来选集》下卷)
《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同上)
陈 云:《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陈云文选》)
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56年6月13日《人民日报》)
《中共中央关于1959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问题的决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教学参考资料》杭州大学编)
《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下)
《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教学参考资料》)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下)
《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同上)
《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1956年6月20日)
《这是为什么》(同上,1957年6月8日)
《必须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同上,1957年12月12日)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同上,1958年6月21日)
《力争高速度》(同上,1958年6月21日)
《关键在于大搞群众运动》(同上,1958年9月24日)
《一定要继续跃进一定能继续跃进》(同上,1958年9月24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的扩大会议》(同上,1960年9月1日《人民日报》)
《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同上,1958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
《毛泽东关于文学艺术的两个批示》(同上,1967年5月28日)
胡 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
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
丛 进:《曲折发展的岁月》(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孙瑞鸢等:《新中国史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思考题
1、试论中共“八大”的历史功绩。
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提出了哪些重要理论观点?有什么重要意义?
3、评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哪些危害?应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5、试述庐山会议的恶劣影响。
6、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全国人民克服严重经济困难的?
7、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及其以后“左”倾理论和政策又有哪些发展?
8、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庐山会议 北戴河会议
七千人大会 西楼会议 “四清”运动
中苏论战
第三章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7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文化大革命”的起因、性质、过程及后果,认识“左”倾错误对中国建设的严重危害;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罪行及对国家造成的严重灾难;“文革”期间党和人民同这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艰难曲折的斗争,进而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思考“文化大革命”留下的教训。
第一节 “文革”的发动(5学时)
一、“文化大革命”的起因
二、“文化大革命”的准备
三、“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第二节 全面动乱 九一三事件(6学时)
一、红卫兵运动 全面动乱的开始
二、全面夺权 动乱深入
三、中共九大和“斗、批、改”运动
四、“九一三”事件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的终结(6学时)
一、周恩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
二、中共“十大”和“左”倾错误的继续发展
三、“文化大革命”的终结
四、“文革”期间的外交工作
参考书目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19-24节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所写有关注释
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1965年11月10日《文汇报》)
《中央批转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教学参考资料》)
《林彪委托江青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同上)
毛泽东:《“五七”指示》(同上)
高 炬:《向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开火》(1966年5月8日《解放军报》)
姚文元:《评“三家村”》(《红旗》1966年第7期)
《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同上,1967年第16期)
《沿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道路进行到底》(同上,1967年第16期)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1967年5月18日《人民日报》)
林 彪:《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同上,1966年5月18日)
《在中共“九大”上的报告》(同上,1969年4月28日)
毛泽东:《炮打司令部》(1967年8月5日《人民日报》)
《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同上,1966年8月9日)
《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夺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权》(1967年1月23日《人民日报》社论)
《中共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公报》(1968年11月1日《人民日报》)
《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公报》(1970年9月 6日《人民日报》)
周恩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十大文件汇编》)
邓小平:《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邓小平文选)
《各方面都要整顿》(同上)
童怀周:《天安门诗抄》(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胡 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席宣等:《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
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思考题
1、分析“文化大革命”的起因和性质
2、评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3、试述“九一三”事件的影响。
4、试述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主要罪行。
5、简述“文革”时期周恩来、邓小平进行了哪些纠正“左”倾错误的工作?
6、名词解释:
《二月提纲》 《五·一六通知》 “十六条”
“红卫兵” “一月风暴” “二月逆流”
“七一О事件” “九一三”事件 “批林批孔”运动
天安门事件
第四章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0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伟大转折的意义;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所取得的成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容及实践意义。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4学时)
一、徘徊中前进的两年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三、各条战线的全面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四、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和对越自卫反击战
第二节 改革开放的全面实施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发展(3学时)
二、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纲领的制定
二、改革开放的全面实施
三、政治、军事建设的加强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
四、“一国两制”的构想和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
五、中共十三大
六、十三大以后的历史概述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学成就(3学时)
一、哲学、社会科学上的重大成就
二、自然科学、体育事业上的重大成就
参考书目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三中全会以来重要选编》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告台湾同胞书》(同上)
李先念、陈云:《关于财经工作给中央的一封信》(同上)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
《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0年1月16日)(同上)
华国锋:《学好文件抓任务》(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社论)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关于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文选》)
《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陈 云:《经济形势与经验教训》(同上)
赵紫阳:《关于调整国民经济的几个问题》(同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判决书》(同上)
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同上)
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同上,中)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上)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同上)
赵紫阳:《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同上)
《中共中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1986年9月26日通过)
《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1987年10月25日在中央十三大上的报告)
胡 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王洪模等:《改革开放的历程》
孙瑞鸢等:《新中国史略》
何沁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思考题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怎样开展起来的?有何重大意义?
2、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3、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全面展开的?
4、“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实践及意义。
5、名词解释:
两个“凡是” 四项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