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博导论坛(纪念世界史专业创办20周年系列活动)
题目:中世纪在什么意义上代表着“希望”——欧洲人文主义中古版本诠释
主讲人:彭小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主持人:刘城(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时间:2021年4月28日(周三),14:00-16:00
地点:首都师范大学北一区文科楼406
主讲人简介:
彭小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西方古典学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教会史和教会法,著有《教会法研究》《基督教与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社会的恶与善》。
主讲内容简介:
人文主义对个人和世俗生活的珍惜,意味着对人和社会不完美性的宽容和包容。而中世纪欧洲主流的异端运动恰恰是极端的善恶二元论“纯洁派”。这些异端人士毫不妥协地反对炼狱的观念。他们试图否定炼狱存在的理由恰恰证明了炼狱的社会意义:在人世间,除了完美得可以直接进入天堂的人,邪恶得可以直接坠入地狱的人,还有更多不完美的、也没有邪恶到不可救药的普通人;炼狱成为这些人进入天堂的通道。异端运动将人类社会区分为完美和极度邪恶的两部分,彻底地否定了人性的空间,否定了宽容的温情,否定了妥协的余地。击退异端以善恶二元论为基础的极端主义运动,是中世纪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所以雅各·勒高夫说,炼狱看似可怖,却代表着希望。他进一步说,近代以来在西方被看作是黑暗的中世纪,在拒绝和否定极端主义的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代表着希望。在炼狱观念和制度之外,中世纪人文主义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