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8日至29日,由首都师范大学主办、首都师范历史学院、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承办的“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新高考——普通高中历史教学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多家单位的近40名专家、20余名中学校长、全国各省、直辖市教研员以及其他骨干教师260余人参加了会议。教育部教材局、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处、首都师范大学等部门领导出席了会议。
首都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办主任郑文涛教授主持了开幕式,郑萼书记首先在开幕式致辞。郑书记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时说“新时代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要求我们“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推出一批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培养一批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充分发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作用。”历史研究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的重要方法。首师大举办此次会议,就是谨记首师大姓“师”的本分,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为北京、乃至全国的教师教育,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教育部教材局副局长宋凌云表示,首都师范大学举办的这次会议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在座的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共同参与了教材的编写,是共同的事业让大家走到一起。新教材的统编和统用,是新时代党中央加强教材建设、确保教材体现国家意志做出的重大决策。他高度赞扬了历史学科新教材中贯穿的核心素养,指出历史学科是一个很好的思想教育学科,今后的教学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今后的焦点应该聚集在学生和老师该如何把握和了解新教材、新课标。他还恰当地对比了基础教育阶段和大学教育的区别,提出基础教育必须具有“适宜性”,注重知识之间的衔接,不能跨学段,这一点时常被忽略。他就此为接下来的教研活动提出了建议,认为对于高中的教材和教学来说,要兼顾科学性和适宜性。此外,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屹教授也代表承办单位致辞。
随后,首都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方敏教授担任大会发言的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原会长、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总主编张海鹏先生,求是杂志社原社长、中国史学会会长、国家教材委委员李捷先生,华中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国家教材委委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马敏教授,分别以“高中新教材编写体例与编写思路”、“新时代课程与教材的新标准”、“精益求精,以史育人——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之我见”为题,进行了精彩发言。
28日下午的会议分为中学骨干教师、中学校长、教研员三个专场,每场都座无虚席。骨干教师专场主要由赵世瑜、郑谦、曹全路、李晓风、李月琴、刘芃、郝瑞庭、吕文利、何德章、王大庆、张卫良、水海刚、卜宪群、张帆、陈时龙、李卿、李凯、郑林、李帆、章清、郑谦、刘国新等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组、新初中历史课标研制组的专家,就历史教学中如何贯彻唯物史观、高中课标研制测试题命制、统编高中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中国史部分等进行专题发言。中学校长专场、教研员专场则分别围绕“校长与中学教学改革”、“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形势下的具体问题与要求”这两个主题组织讨论。
12月29日的会议邀请了国家级教学名师、首都师范大学石鸥教授,教育部知名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首都师范大学晏绍祥教授,统编初中历史教材执行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叶小兵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王海燕教授,课标组成员刘芃教授,以及国家级教学名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及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总主编徐蓝教授等,分别就“在求真与求善之间——关于历史教科书的一点思考”、“统编高中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世界史部分”、“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使用建议”、“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培训的多样态实践”、“学科核心素养——全新的测量视角”、“努力使历史教育成为涵养学生生命的过程”等进行主题演讲。
最后,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杨志成教授总结本次大会的三个特点:权威、全面、全员。权威是说,会议请到了全国教材研究、课程标准方面最权威的专家,以及省地教研员和教学一线的老师;全面是说内容从课标制定、教材编写以及课程设计、教育方法等等教学工作需要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全员是说信息全视角、全角度,大学教授、研究者、教研员、教师、管理者一起研讨。杨校长特别称赞新的历史课程改革,体现了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体现了教育学的最新趋势,尤其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是重要的学术突破,体现了“中国方法、中国声音、中国政策”。会议在杨校长的闭幕致辞中顺利结束。
本次会议的一个重要特色还在于,会议全程都进行了网络在线直播,这为全国无法亲临参会的广大中学教师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很多一线教师都不断地联系会议主办方表示感谢。本次会议对于普通高中历史教育的创新、新修订课程标准和新统编教材在全国范围内的颁布和使用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也是我校在更好推进新形势下的高中教学发挥自身优势的重要体现。
撰稿人:刘晓兵、刘萍、陈飞雨、张裕、杨紫桐
编 辑:蒋家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