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8天的首都师范大学2020年优秀大学生考古夏令营于2020年7月27日圆满落下帷幕。当天下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在线上举办夏令营结营仪式。来自全国各地30余所高校的近百位优秀本科生、硕士生、主讲教师代表参加了仪式。结营仪式由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范佳翎老师主持。
按照学校研究生院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工作的统一部署,首先由历史学院副院长、文博专硕负责人钱益汇教授向各位营员介绍了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各专业和研究方向的概况;随后重点介绍了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科的发展情况与研究生培养体系,并就2017级本科生推免预选拔、硕士博士招生政策做了专门说明。
随后,袁泉副教授作为考古夏令营骨干教师代表对本次夏令营尤其是手工业考古·学生论坛做了学术总结。袁老师从“平台与舞台”、“百工与社会”、“多元与融通”等三个方面,对与会营员提出希冀,鼓励年轻学子以此次夏令营为契机,拓宽研究视野,永葆青春豪气,在学术前沿的浪潮中搏击翱翔。
本次考古夏令营共有正式营员60人,经课程、讨论、小组分享、学术论坛等多形式考察,遴选出12名同学,授予“优秀营员”称号;来自江西师范大学的本科生安育同学与山东大学的研究生蒋成成同学作为“优秀营员”代表先后发言。
△优秀营员名单
安育同学讲到,通过8天来密集的讲座学习与学术讨论,他完善了自己的学习结构,拓宽了学术视野。他十分感谢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所提供的平台,让他能够在夏令营中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增进集体友谊,结实志同道合的新朋友。安育同学还提到,在8天的学习过程中,他深刻感受到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严谨、开放的学术氛围,他希望能够有机会到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学习,并与大家再次见面。
蒋成成同学主从学习感受入手,她认为,通过此次夏令营的学习,她深刻认识到,考古学研究乃至手工业考古研究方向越来越细化。同时,通过对其他方向讲座的学习,她也认识到多学科合作的重要性,认为夏令营的学习拓展了自己的学术视野,拓宽了研究思路。在最后,她尤其对夏令营陶器小组指导教师袁广阔教授和王涛副教授对她的指导和鼓励表示感谢,也对辛勤付出的各位校外专家与首师大的各位骨干教师表达了谢意。
在总结致辞中,历史学院科研副院长姚百慧教授对比其他夏令营的组织模式,对此次“手工业考古与遗产保护”主题夏令营给予高度肯定,对辛勤筹备此次夏令营的考古学科骨干教师表示感谢,对积极参加夏令营的各位优秀学子表示赞赏。姚老师结合自身学习经历与夏令营各位老师所展现出的工作热情与学术态度,向与会的各位营员展示了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一直以来对学生培养的负责任态度。他希望各位优秀学子能够借助此次夏令营的机会,加深对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了解,欢迎各位优秀学子报考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考古学科导师团队
历史学院教学副院长钱益汇教授向大家讲述了许多夏令营筹备以及工作开展背后故事。他表示,因为是第一次举办,在整个夏令营进行中,所有的主讲教师每天都在探讨当天工作的得失,每位助教都在兢兢业业做好记录与协调工作,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保障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营员能够在此次夏令营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收获应有的学习成果。钱老师表示,通过学生论坛,他欣喜地看到同学们的成长与进步,并对多位同学在夏令营如此高强度的学习中所展现出的坚持精神表示肯定。
△辛勤的助教团队
最后,主持人范佳翎老师宣布夏令营圆满结束,并希望各位同学为自己鼓掌,给自己加油,在未来学习的路上勇往直前。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夏令营于2020年7月20-27日举行,历时8天,组织“陶器研究”、“石器研究”、“玉器研究”、“青铜器研究”、“瓷器研究”、“骨器研究”、“手工业遗产研究”等7个手工业考古相关研究方向共17场讲座,累计2000余人次收看收听。参与主讲的教师包括7位国内手工业考古一线知名学者和本校10名骨干教师。分专题组织7场小组学术讨论,推选19名同学参加“手工业考古·学生论坛”。60名营员来自3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经选拔共12人获评“优秀营员”称号。8天来,夏令营共推送讲座纪要和相关新闻17篇,阅读量累计近两万人次,获得较为广泛的关注。
△夏令营消息推送
夏令营期间,校内外诸多领导与师友实时关注,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在此,历史学院考古夏令营组委会对各位师友的关注与建议、各位助教同学的辛勤付出一并表示感谢。祝参加夏令营的各位同学学有所获、学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