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历史学院袁广阔教授在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文明起源、文明互鉴与文化发展”栏目发表专题论文《考古学视野下的黄河改道与文明变迁》。该文在黄河变迁史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同时还对黄河下游的开发建设提出了建议。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是历史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地质学、社会学等学科广为关注的一个课题。长期以来,学者们都倾向于认为《尚书·禹贡》记载的《禹贡》河和《汉书·地理志》记载的《汉志》河是年代、流向均不同的河道。袁广阔教授自2005年以来,组织团队在河南新乡、濮阳等地开展了十余年的系统区域调查和钻探、发掘,发现《汉志》河与《禹贡》河实为同一河道,《汉志》河在新石器早期就已存在,整个先秦时期都未发生大的改道,即使在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时期也未发生大幅改道,始终走《汉志》河道。
文章进一步指出,黄河下游的改道对该区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汉代以前,黄河下游经济发达,文化面貌繁荣,早在5000年前就已开启社会复杂化与文明化进程,至龙山时期发展成一个欣欣向荣、四方辐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代以后,黄河下游开始频繁泛滥、改道,文化发展被迫中断。经过多次变徙,下游地区汉以前丘陵、河湖相间的自然景观被彻底改变,历史上有名的雷泽、巨野泽、菏泽等今已不见踪迹。黄河下游的泛滥、改道表面与气候变暖、降水量增加、生态环境破坏等自然因素有关,实则是人类生产力提升后的过渡开发利用和频繁的军事、政治活动所致。
《中国社会科学》创刊于1980年,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杂志,主要发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最新和最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教育学、文学、语言学等学科以及跨学科研究的论文、调研报告、学术综述等。自创刊以来,《中国社会科学》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被誉为中国最高水平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
撰稿:秦存誉(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