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关于考古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至2021年10月17日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习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一年以来,我校历史学院考古学科师生认真组织了两次专题学习,并积极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为迎接考古百年,做出了首师贡献。
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取得长足发展。2021年5月,交叉学科“科技考古”获得学校立项建设;历史学院尤悦、员雅丽、陈宥成等三位老师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文章;袁广阔教授围绕河济文明、夏文字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权威期刊发表重要论述;2021年10月17-20日,袁广阔、钱益汇、王涛、陈宥成、尤悦和范佳翎等多位教师作为会议代表,参加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分别作专题报告;王涛、秦存誉、徐小亚等翻译的仰韶文化经典报告《河南史前遗址》作为考古百年献礼系列著作推出。8月,钱益汇主编的博物馆蓝皮书《中国博物馆发展报告》(2019-2020)出版,推动了我校博物馆学科发展,提高了社会服务能力。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考古学师生的田野调查、考古发掘与资料整理工作涉及河南、山东、北京、陕西、江苏、湖北、辽宁、新疆等区域。2021年4月-8月,结合学生实习,我校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对河南荥阳楚湾遗址进行首次发掘。发掘期间,我校师生认真工作,沉着应对水灾,将基层党组织建在工地上,将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雷兴山副校长率队视察时给予高度肯定。7月10-15日,为积极践行新文科,培养交叉学科人才,历史学院考古学、历史学专业联合地信学院地理信息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联合实施“大运河史地联合学术考察”活动。10月19日,我校历史学院在仰韶文化命名地—渑池县建立仰韶文化考古研学基地。10月21日,我校与北京文化遗产研究院共建的房山琉璃河遗址实习基地正式启用。今后我校将充分利用实习与研学基地,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做好服务北京工作。
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2021年10月19-21日,我校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主办首届仰韶文化国际论坛,我校7名师生参会并作专题报告,为仰韶文化研究添砖加瓦。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示精神,10月23-24日,我校与大同大学联合主办了“中国大同北魏·云冈文化暨第六届全国青年考古学者论坛”,近百位学者分享新知,共襄盛会,加强了两校合作,提升了我校社会影响力。为纪念建党百年、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历史学院于5月和6月举办了“曙色初心-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展览和“考古开放日”系列活动,获得各界广泛赞誉。
自习近平总书记9.28讲话至今,我校历史学院考古学科师生认真学习、贯彻和落实总书记指示,围绕考古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与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对标,与学校跨入全国师范类高校第一方阵目标对照。我们将进一步落实习总书记指示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扬严谨求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以更好展示和弘扬中华文明。